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034)——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系列
以下是乐昇学教育为考生们整理的“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同学们可以通过对“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的练习,更加熟练的面对自考。更多真题及答案请咨询小乐老师,电话/微信:a18030089296。
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034)——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系列.pdf.zip
(此文件为完整版的真题及答案,解压码为www.leshengxue.cn)
同学们也可以扫码关注下方的微信公众号:乐昇学。获取全套真题及复习资料!!!
学历提升、研究生考试、职业资格证考试,就找乐昇学教育。
以下是缩略版的“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样本:
2012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n bsp;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n bsp;
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了( &n bsp;&n bsp;B&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P17
A.人学 B.群学
C.仁学 D.社会学
2.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n bsp;&n bsp;B&n bsp;&n bsp;)&n bsp;&n bsp;P35
A.规范性功能 B.描述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n bsp;
31.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n bsp;&n bsp;BDE&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P6
A.斯宾塞 B.马克思
C.恩格斯 D.涂尔干
E.韦伯
32.交换理论的创立者是社会学家( &n bsp;&n bsp;CD&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P49
A.戈夫曼 B.科塞
C.布劳 D.霍曼斯
E.帕森斯
33.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n bsp;&n bsp;ACE&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n bsp;P121
A.观察学习 B.环境支持
C.角色扮演 D.制度发展
E.知识积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n bsp;
36.社会学本土化( P21 ):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7.文化( P80 ):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38.符号( P142 ):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n bsp;
41.简述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n bsp;&n bsp;P40
答:(1)筹划阶段 &n bsp;&n bsp;&n bsp;(2)实施阶段 &n bsp;&n bsp;&n bsp;(3)总结阶段
42.简述习俗的特点。&n bsp;&n bsp;&n bsp;&n bsp;P87
43.简述社会网络的特征。&n bsp;&n bsp;&n bsp;P147
答:(1)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n bsp;&n bsp;&n bsp;(2)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n bsp;&n bsp;&n bsp;(3)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n bsp;&n bsp;&n bsp;(4)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n bsp;&n bsp;&n bsp;(5)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n bsp;
46.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网络的功能。&n bsp;&n bsp;&n bsp;P149
(1)社会网络对于个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1分)个人在其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2分)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分)
(2)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2分)
(3)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个社会实际上充满了各种社会网络。(1分)社会学对社会网络以及其他社会互动问题的研究,强调个人在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它背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具动态性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2分)
(4)联系实际。(1分)
免责声明:
本网站发表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fen)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的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联系。联系电话:18030089296。